【木铎】
■古人在宣布或者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有些仪式,比如敲锣,比如惊堂木,就都能起到静场,或者引起关注的效果。“铎”就是这样一种“效果器”。经考证,“铎”大约起源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好似一种铜质的铃铛,体腔内有“舌”可摇击发声。“舌”分铜制与木制两种,铜舌的称“金铎”,木舌的称“木铎”;
■木铎和金铎在形制上有差异,在使用场合上也不尽相同,有“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之分,即宣布政教法令时使用木铎,打仗时则使用金铎,这不仅因为金铎声音响亮,更因为五行中的金有杀伐之意。据《周礼》的记载,攻战时当先由司马司振金铎发出号令,军将以下闻之即击鼓,鼓声大震,军心鼓荡,春秋时期就有“金铎通鼓”的说法;
■五行之中木主仁德,而木铎的声音相比较更温和,所以,常在辅佐政令文告的发布时使用。郑玄称:“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意思就是,官府有了新的政令,先派人摇铃四方巡走,以引起大家注意,然后再召集起来进行宣布;
■木铎尽管为木舌,但是也能发出特殊的悦耳音声以起到警示作用。《周礼•秋官》就曾提及有司烜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振木铎提醒民众谨慎火烛,用以宣传消防禁令;
■由于木铎的使用常常与官方的行为相联系,渐渐在它身上就附加了诸多象征含义,比如把木铎比喻为宣扬上天旨意、权威学说的圣人或智者,如《论语》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天下昏黑一片,老天爷让孔子出来做导师,引领方向。相传孔子整理过六经,经文中的义理,在古人看来垂之万世而皆准,可作为后代文人著述的准则,所以称孔子为木铎;
■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木铎在“采诗”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汉代学者认为古有“采诗”之制,就是有专门负责“采诗”的乐官,而木铎便是其重要的工作道具,在《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篇,就是靠乐官摇着这木铃铛到民间采集整理汇集起来的,这样一幕,想想都有很美的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