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孝道

墨语传统文化2025-05-1750571

文/吴柳杉(重庆)


202555日,我在互联网上看到一篇名为上海教授夫妻把三个孩子送出国,自己在养老院孤独离世,无人送葬 的短文,让我深感震动,然后继续点开了类似话题的文章,发现近些年类似事件不是个例,但大多是因为子女非常优秀,他们或者出国了或者工作事务繁忙脱不开身所导致。这让我陷入深度的思考:关于教育、关于社会、关于人性。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里,孝道从来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诗经》里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在时光长河里沉淀为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密码。小时候读《增广贤文》“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呢?每次散步,总能听到大妈们闲聊家常的话题:谁家的儿子寄来了新衣服,谁家的女儿寄来了治疗胃疼的药......就觉得她们的唠叨其实也没有那么闹心,不过就是互相炫耀和攀比谁家的孩子孝顺罢了。孩子常年在外,她们心里也是牵挂和担心的,所以就经常念叨,这样也就会慰藉她们的内心。王冕曾经写过:“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他就把父母与远行子女的心境和现实刻画的栩栩如生。

有一年春节我坐火车回老家,我对面坐着一位大哥,他满是老茧的手里,紧紧攥一张皱巴巴的火车票,屁股下面压着一条皱巴巴的蛇皮袋子,看我一直看着他,他就对我憨厚的笑笑后来熟悉了,我就问他:“大哥,你的蛇皮袋里装着什么宝贝呀,你看得这么紧?”他被我问的不好意思起来,用手挠挠头,回答说:“是给母亲安神补脑液,还有给父亲的二锅头”说完看着我直笑,笑过之后,又说:“还有一包老家土壤——那是去年出去时母亲让我带出去续点地气,她让我想家时就闻闻泥土,那里面就是家乡的味道,现在我回家了,所以也就带着它回家列车在我们的聊天中穿山跨江向家的方向行驶载着的不只是归家的游子,更是根系对土地的眷恋。

西安碑林博物馆,我看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手书""字的《石台孝经》碑,历经千年沧桑,依然书法工整,丰腴华丽,结体庄严恢弘,那横竖撇捺的笔画间,隐藏着年轻皇帝李隆基治理下盛唐气象;回望历史,我知道李隆基当时手书《石台孝经》,并不是帝王的御笔游戏,而是一个文明对伦理秩序的郑重承诺。当我们在敦煌壁画里看见"啮指痛心"的故事,在故宫匾额上读到"以孝治天下"的训示,看见的是一个民族如何将家庭伦理升华为治国之道。因为“孝道”,会让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更加有温度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更加稳定。

"二十四孝"的图案,在中国的许多公园都有雕刻,许多古镇的花窗上、墙壁上也有。我注意到苏州园林游廊转角处必有"晨昏定省"的砖雕。那些被岁月磨得温润的石栏上,凹陷的纹路里藏着无数晨昏——晚辈捧茶时指尖的温度,长者抚须时欣慰的目光,共同织就了家庭和谐与温暖的氛围。宋代理学家程颐在《孝悌章》中写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个""字,就道破了中华文明的深层逻辑,直到今天,"仁之本"都在徽州祠堂的冬瓜梁上抽枝发芽。歙县许村的石牌坊群,每一道风化纹都是孝的刻度:明万历年的"双寿承恩坊",清嘉庆年的"五世同堂"匾,那些被香火熏黑的斗拱间,仍悬着"二十四孝"的图案。“孝道”就是刻在华夏儿女骨血里的年轮。

前不久,母亲生病住院了,我也在医院陪着。隔壁床住着的是一位老奶奶,陪伴她的大概是她的孙女吧,小姑娘性格典雅恬静,每天都会抽一点时间给老奶奶读书,老奶奶听书的时候会特别的安静,她的表情也会跟随书中的内容时时变化,小姑娘也读的特别用心。有一次读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时,旁边正在忙碌的护工阿姨还悄悄抹了抹眼角,也许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吧,那一刻她听懂的不只是文字,更是浓得化不开的血脉亲情。阳光从病房的玻璃照进来,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被镀上了一层金光,看起来佛系而且温暖。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网络的发达,短视频平台上,正在上演各种各样以“孝”为主题的直播或者短剧,让那些在电子时代长大的年轻人,隔着屏幕触摸到了古老的温度。科技把以前的“车马很慢”提速千倍,让遥远的人们可以面对面的说话,真正实现了咫尺天涯。今天的老人们也大多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他们也会经常给孩子、孙辈发语音、打视频;他们把“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心境,更加具象化,可以随时与亲人面对面互动,知道父母、孩子的状态和处境。时代进步了,社会对老人的关爱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成了常态,我们看见的是古老的《孝经》与道德根系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正长出新的枝桠。

有人说中国人的孝道是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铁钉却历经千年而不变形有人说,中国人的孝是一棵参天大树,根须缠绕着远古的星辰,枝叶却始终朝着明天的太阳。当我们在基因检测报告里寻找祖先的迁徙路线,在云端备份父母的容颜,在电子宇宙搭建故乡的祠堂时,那些蛇皮袋里的泥土、直播间飞过的祝福,都在重组文明的基因链当我们在清明的细雨里擦拭墓碑,在年夜饭的饭桌前敬上一杯酒,在手机视频里安静的倾听父辈的唠叨时,都是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关于生命源头伦理秩序文明永续的对话

不管是在古老的《孝经》,还是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父母与子女的联系总是这样的紧密,那么,那些出国在外的成功人士,又是怎样做到让自己的父母在养老院孤独离世,无人送葬的境地呢?追溯源头,我们会不会看到父母一味的要求孩子学习,而忽略了对他们精神上的沟通与古老文化上的传承?算起来,社会和家庭是不是也需要自省,调整对孩子教育的思路呢?

2025517日于重庆


打赏
收藏
点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nxwxw.cn/post/308.html

评论列表
莫道

好文

2025-05-17 10:53:00 回复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