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 正文
目录

朱张会讲

慕颜国学2025-07-2885230

【朱张会讲】


■在儒家学术的传承中,湖湘学派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在南宋时,张栻为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而朱熹是当时闽学的代表人物。两人虽同为理学,但两家学派却继承和发扬了“二程”学说中的不同观点。1167年,朱熹收到张栻的邀请,从福建武夷山专程来到长沙,两人在岳麓书院讲学2个月,被誉为“朱张会讲”;


■“朱张会讲”这一年朱熹38岁,张栻35岁,虽然年纪都不大,但他们都已然是名满天下的理学宗师。在对讲中,关于孔子思想核心的“仁”,两人观点大体一致,但对于《中庸》一书则分歧较大,朱熹侍行的弟子范念德记述两人:“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可见两人讨论的非常激烈;


■朱张二人就“中和、太极、仁”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张栻在本体论上主张“性为未发,心为已发”,在工夫论上主张“先察识后持养”,这和朱熹一派主张“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相差较大,所以在会讲过程中才“三日夜而不能合”;


■会讲时,朱张二人的思想体系虽然已经构建,但却尚未完全定型。这次会讲,二人互为影响,尤其在学问的关键处和细微处,极大的推动了闽学和湘学的交流融合,在理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两人讲学时场面宏大,有千余学子从各地汇聚于此,甚至有“一时舆马之众,饮水池立涸”的盛况,因而“朱张会讲”成就了历史上的一宗美谈;


■“朱张会讲”开创了中国书院会讲制度的先河,更成为岳麓书院一种独具特色的讲学活动。这种对讲活动往往是由不同学派或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在岳麓书院内展开讨论,辨析异同,使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为中国书院树立了自由讲学、互相讨论、求同存异的典范;


■“朱张会讲”期间,朱熹又接受张栻邀请,前往其位于城南的寓所,岳麓与城南之间仅有一江之隔,于是朱张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而讨论不绝,“朱张渡”由此得名。后人为了纪念两位理学大师,在渡口的两岸各修建一座牌坊,东岸的称为“文津”,西岸的称为“道岸”。


打赏
收藏
点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nxwxw.cn/post/1990.html

发布评论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