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洙泗】
■岳麓书院天下闻名,不仅因为有超越千年的办学历史,更因为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中兴之才。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于祥符八年(1015年)召见山长周式,亲自颁书赐额,自此书院闻名天下,遂有“潇湘洙泗”之美誉;
■“潇湘洙泗”是怎么一回事呢?“潇湘”其实是两条河流。“湘”是指贯穿湖南地界最大的湘江;“潇”是湘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潇水。《水经注》说:“潇者,水清深也”,就是因其水流清绿幽深而得名,于永州地界注入湘江。所以,“潇湘”也成为湖南的雅称;
■什么是“洙泗”呢?原来,“洙泗”指的是洙水和泗水,古时候的洙水在今泗水县境内与泗水会合,再流至鲁国曲阜,也就是孔子的家乡。于是,曲阜的东边分为二水,洙水在北边,泗水在南边。洙水和泗水之间就是孔子聚众讲学的地方,后世的人就把“洙泗”代称鲁国的文化和孔子的教泽;
■《礼记》中有载:“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后人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任彦生曾在《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中提到:“宏洙泗之风,阐迦维之化”。清代的崔述也曾撰写《洙泗考信录》,以此来考核孔子的生平事迹;
■湖湘学派或称湘学,最早源于宋代湖南道州人周敦颐,正式形成于南宋寓居湖南衡山胡安国、胡宏父子。南宋也是岳麓书院的全盛时期,胡宏的弟子张栻可谓是湖湘学派的一代宗师。他邀请朱熹在岳麓书院进行“朱张会讲”,盛况空前,当时的民谣说:“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此时“潇湘洙泗”更加被人称道。“潇湘”与“洙泗”并提,不仅意味着真正继承了孔门之学,甚至有儒学地位上的比肩并重的味道;
■在《王黄州碑》上记载:“潇湘为洙泗,荆湖为邹鲁”,洙泗是两条河,邹鲁即儒学发源地,孟子为邹人,孔子为鲁人。这两句话上下句形成互文结构,其实是一个意思,潇湘两岸成儒学道场,荆湖之地为圣贤家园。正因为有了岳麓书院儒家圣贤文化的传播,才使得湖南,这一过去的荆蛮之地变成了诗书礼仪之乡,并由此影响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