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节日最初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公元前278年,秦军破楚,楚国大夫屈原心如刀割,作绝笔《怀沙》,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乐章。从此,这一天成了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并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古代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古人自先秦时代就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五月五日是两阳相逢,是恶月和恶日的重逢,所以普遍认为这天邪佞当道,五毒( 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并出,不少古籍中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更有“九毒日”之说,于是慢慢形成了接女儿回娘家“躲午”的风俗;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寒气暑气交互转换,被认为是“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民谚曰:“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大戴礼》中有“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的记载,以沐浴洗澡来驱毒辟邪。在这一天出生的人,也要不同对待,如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镇恶”;
■古人认为雄黄有解毒防疫的功能,加之《白蛇传》里的白蛇就是喝了雄黄酒后现出原形,所以民间都起而仿效,在端午节以菖蒲根泡雄黄酒,更会以雄黄酒给小孩擦鼻子、耳朵,或在额上写上“王”字,有驱毒的效能,这种风俗称为“画额”;
■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的名称叫法也有很多,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等,各地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赛龙舟、躲端午等不同的民俗。
打赏
收藏
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