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
■清朝光绪年间,山东有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这个乞丐很奇怪,他时而唱着乞讨的段子,时而装扮成猪狗模样,时而又学驴叫,经常惹得众人哄笑。更奇怪的是,乞丐用沙哑的嗓子唱:“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这个奇怪的乞丐就是武训;
■乞讨就是要饭的,但武训行乞却不为活命,他只为一个目标:兴办义学。武训7岁丧父,之后备受欺侮,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让穷孩子会写会算,不受人欺”。于是他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四处乞讨,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整整三十八年,历尽艰难,终于“设学三州县”,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亘古未有的业绩;
■武训行乞兴学的精神,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极大激励了从事教育的人们,并为近现代有识之士所效法,成为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清政府为了嘉奖其兴办封建教育之功,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的匾额,准予建立牌坊,并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武训的兴学事迹被列入教科书中。当时,全国有七省三十多处学校以武训名字命名。冯玉祥在山东创办了十五所武训小学。后来陶行知创办育才中学、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与武训精神有很大关系。江苏南通一所师范学校将武训画像与孔子像并列,山东民众甚至称武训为“武圣人”。武训享年五十八岁,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的达万人以上;
■在天津,有一位当代的武训,为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已经74岁的白芳礼老人省吃俭用,状如乞丐,他靠着蹬三轮的微薄收入,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贫寒的大学生;
■“小人物不趋势,不趋利,他们不怕辛苦,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这句话,很适合武训与白芳礼这样的人,明明卑微,却堪任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