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四知】
■很多人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因为有一己之私,所以人生才痛苦不堪;很多人也想克服,但却力不能及。汉代有位杨震,堪称历史楷模。据《后汉书》载:杨震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并开坛教学三十年,弟子多达三千人,完全可以同孔子有三千弟子相媲美,人称“关西孔子”。杨震五十岁时被推荐当官,以“清白吏”为座右铭,赢得世人的称赞;
■杨震为官唯才是举,选贤任能,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间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的知遇之恩,未想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是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人不可暗室亏心”,此等话,正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与光明之处。《菜根谭》亦有言:“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中国的送礼文化源远流长,在春秋时代,正是讲究以礼仪治国的时代。那时的礼品,本身的价值并不高,所强调的是礼品所传达的社会规则,如规定彼此送见面礼,“天子用鬯(chàng,指祭祀用酒),诸侯用玉,卿用羔,大夫用雁,士用雉”,即便有钱也不能随便乱送,否则就很失礼,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在开凿石料时发现了一块玉石,经鉴定是宝石,就抬到都城想献给大臣子罕。子罕回答: “你们把玉当作宝,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给我,那么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中国官场送礼文化或者直白地说贿赂文化,于明清两代登峰造极。如此“礼尚往来”,表面上似乎显得温情脉脉,富有人情,其实是自欺欺人,逃不脱贿赂的本质,从而形成腐败的温床,也埋下殃民害己的祸根。杨震四知,子罕拒宝这些散发着人性光芒的历史故事,正是这些贪腐行为的良知与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