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读了《资治通鉴》后(随记)

村上樵夫签约作家2025-08-0585310

摊开《资治通鉴》的那一刻,像推开了一扇吱呀作响的木门,迎面撞来千百年的风尘。

 

司马光的笔太冷静了。不写风花雪月,只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筋骨。周威烈王的册命里藏着礼崩乐坏的伏笔,赤壁的火光映着三分天下的棋局,安史之乱的马蹄踏碎了盛唐的月光——这些被浓缩在编年里的片段,没有多余的抒情,却比任何史诗都更重,重到能压弯时光的脊梁。

 

读得久了,会在字里行间看见重复的漩涡。励精图治的君主总在晚年跌进奢靡的陷阱,刚直不阿的臣子常困于党争的罗网,百姓的期盼永远是“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却总在“太平”与“乱世”间被反复抛掷。司马光把这些漩涡一一标出,像在给后人立警示牌,可后来者还是会踩着相似的脚印,跌进相似的深渊。

 

最惊心的是那些被一笔带过的细节。“大饥,人相食”,六个字里藏着多少白骨?“帝崩,太子即位”,一句话里藏着多少宫廷暗斗?历史从不是帝王将相的独角戏,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虽无姓名,却用血泪浸透了每一页纸背。

 

合上书时,指尖还留着纸页的粗糙感。忽然懂得,所谓“通鉴”,原是让我们站在时光的长桥上,看清楚脚下的路从何而来。只是看清了,未必就能避开坑洼——毕竟,人性的弱点,从来与朝代更迭无关,只与每一个“此刻”的选择有关。


打赏
收藏
点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nxwxw.cn/post/2182.html

发布评论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